职业考试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学历提升 > 考研

考研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禁用中科院事件背后,处于争议漩涡中的知网

2023-01-26 08:29:07考研
知网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4月8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一封邮件截图在网络上流传,称“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CNKI数据库出版商)暂停中科院对CNKI数据库的使用权限,即日起,CNKI科技类期刊和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无法下载。”4月

网络再次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4月8日,中科院文献信息中心邮件截图传至互联网,“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 CNKI数据库出版社)”暂停中科院CNKI数据库使用权限,即日起,CNKI科技类期刊和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瘫痪”。 4月18日,中科院一名工作人员向新京报记者确认截图短信属实。

禁用中科院事件背后,处于争议漩涡中的知网

过去20多年,知网数据库已发展成为各高校图书馆和研究机构采购的重要目标之一,但近年来知网与许多学术机构和高校发生了摩擦。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近10年来,由于续订费涨幅较大,包括北京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在内的6所高校相继宣布关闭中国知网。

据媒体报道相关数据显示,知网在高校市场占有率接近100%,其他主要市场占有率在60%以上。 知网拥有6000多万篇文献,核心期刊收率为99%。

《南京大学学报》任执行主编的朱剑介绍,知网建立的大型数据库,汇集了有传播价值的学术文献和期刊,进行数字出版和传播,成功改变了学术传播的基本形态,大大提高了学术传播效率,其文献价值值得怀疑

但是随着中国学术的不断发展,知网模式中所隐藏的新老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 不少专家、学者表示,希望此次事件能引发社会、学术界、商业机构对数据库类商业运作模式的反思和相关部门对数据服务的规范。

中科院调整知网等数据库合作模式

4月19日上午,新京报记者了解到,中科院部分研究所通过短信通知了学生。 由于CNKI数据库(中国知网)价格逐年上涨,全员开通费用接近千万,文献信息中心全额订购医院级经费,在整个医院新建开通万方数据库,配合原本在整个医院订单开通的维普数据库,在整个医院中目前,中科院已为全院开通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 对CKI数据库的全院访问将持续到4月20日。

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检测系统提示的“学生提交了论文检测信息”。 回答者供图

据中科院相关教育工作网站消息,截至4月19日,中科院中文数据库共容纳14个数据库,CNKI中国知网纳入列。

对于中科院关停中国知网一事,一位中科院学生对新京报记者表示,4月18日晚上的课上,中科院一位授课老师曾组织过课堂讨论,大家都认为关停知网是硬道理,授课老师也认为知网毛利率太高,实际上掌握在作者手中

据悉,4月18日,该院遭遇网上下载文章服务不稳定现象,至19日恢复下载功能。 此前的4月8日,文献信息中心发表了《关于CNKI科技类期刊和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无法正常下载的通告》。

据《通告》报道,2022年,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就费用、订单模式展开了积极讨论,但在多次艰苦谈判后,CNKI数据库仍然坚持着近千万的续订费用,其提出的分组

随后,新京报记者就此事致电中科院文献信息中心,连线者表示,对于知网停运,中科院不会做出任何回应。

4月19日下午,知网发布《说明》显示,2022年,中科院文献信息中心对包括知网数据库在内的国内外部分数据库的采购模式进行了调整,由统一集中采购模式转变为需求院集团联合采购模式。 经过友好协商,知网数据库订单模式调整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各院选择订单内容,近期完成小组工作,签署协议,计划开通2022年度服务。

公开资料显示,1999年,知网前身“中国期刊网”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得到多个国家部门的支持。

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是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1997年6月27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19年12月30日,中国核工业集团资本控股公司通过收购股份获得同方股份21%的股份,成为同方股份的控股股东,同方股份的实际控制人由教育部变更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知网的内容建设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负责,技术和服务由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负责。 经天眼检测,中国学术杂志(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为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全资控股,法定代表人为王亮。 同方知网是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法定代表人王亮。 中国学术杂志(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由国家新闻出版局首批批准,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是我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专业网络和电子出版机构。

被指出购买价格逐年上升

在众多媒体报道中,知网作为市场化的商业机构,由于其产品和服务的特殊性,定价权的优势掌握在知网手中。

新京报记者搜索发现,10年来,北京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相继因续订费用涨幅较大,宣布关闭中国知网。

武汉理工大学于2013年12月和2016年1月两次宣布停止使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 该校图书馆透露,2010-2016年间,知网涨价幅度超过132.86%,年均上涨18.98%。

2005-2021年,同方知晓网络年毛利率的走势。 同方股票财务报告

知网采购价格的上涨也得到了相关大学的证实。

北京某大学教务处负责人洪老师表示,知网数据库的购买价格每年都在上涨。 “我们学校知网采购价格100多万,每年涨幅5%~10%,今年报价比去年上涨了15万。 ”他说。

厦门大学招标中心官网显示,厦门大学“中国知网”数据库采购成交公告显示,2019年该项目成交金额73万元。 2020年成交额为74万元;2022年成交额为85.1万元。

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招标办公室官网数据显示,该校中国知网系列数据库采购项目2017年成交28.7万元,2019年总成交额44万元,2020年总成交额47万元,2021年成交额49.3万元。

“我跟学校的图书馆说过话,你能帮我买网上的杂志和数据吗? 图书馆回复我说:“怎么也买不到,太贵了。” 北京市某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陈哲(化名)说。

他还注意到,各大学购买知网数据库资源的价格不同,金额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

据广州大学图书馆2022年《电子资源单一来源采购项目(中文库)采购实行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的公示》,中国知网CNKI总额110万元; 西南政法大学发布公告称,中国知网数据库( CNKI ) 2022-2023年采购项目采购货物或服务预算额为170万元。 据中国人民大学《2021中文数据库续订项目(二)-中国知网总库成交公告》,中标(成交)金额为164.79万元人民币。

“就像在酒店点菜一样,知网提供菜单,购买方根据需要进行勾选。 ”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姚国徽解释了知网的收费模式。 “知网提供多个不同的子数据库,学科越多,购买的子数据库越多,价格就越高。 另外,价格与购买地的用户数、下载数等相关。 因此,每个单位的购买价格都不一样。

江苏省某一流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严老师告诉新京报记者,网络资源的价格和同时用户容量也有关系。 “有时候我不能登录是因为同时登录的人达到了上限。 允许100人同时访问和允许10000人同时访问,价格一定有差异。 因此,价格和学校的人数规模也有关联。 ”

严老师曾经参观过知网。 “知网其实是用OCR识别(文字识别)将纸质书的数据数字化,同时编制系统索引,进行智能搜索处理,但这些都是计入成本的。 因为每年都有数据追加,所以价格也在上升。 ”

一位曾就职于知网的员工向新京报记者透露,面向高校、图书馆的学术杂志产品仍然是知网的主要利润来源,是销售环节的重中之重。 对于涨价的原因,该工作人员表示,人工费是知网最大的支出,也是涨价的原因之一。

他表示,网络内部一直按提成报酬发放工资,提高内部运营成本,采购价格是根据内部成本进行调整的。 “那么多文献量,依靠别人制造产品,人工费当然会变高。 ”

"几乎没有学术机构能绕过知网. "

事实上,大多数大学在停办一段时间后,继续与知网合作,最终以妥协告终。

北京某大学教务处负责人洪老师(化名)透露了学术界的真实情况。 “科研人员一方面离不开知网,另一方面又厌恶知网‘继续涨价’的行为,愤愤不平地妥协。 ”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知网数据库已发展成为各高校图书馆和研究机构采购的重要靶点之一,也是学术科研人员和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重要途径。 上述北京某大学教务处负责人洪老师表示:“做学术研究离不开理解文献论文。 不看文献资料就无法进行研究”,指出了数据库对学术研究者的重要性。

2022年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处发布的《“中国知网(CNKI)”采购项目拟采取单一来源方式征求意见的公示》显示,“中国知网( CNKI )系列数据库是目前唯一能够同时提供期刊、博修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年鉴的全文数据库,是核心资源垄断和唯一授权比例”。

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发布的《关于中国知网数据库(2022年度)项目的单一来源采购公示》中,明确显示了知网的数据容量。 以知网子数据库之一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为例,截至2022年1月20日,累计收录期刊8540余种,全文文献总量达6000多万篇。 其中收录了核心期刊1970多种。 核心期刊、重要评估性数据库来源期刊完好率超过95%其他学术期刊完好率超过93%。 文献收录期数的完整率超过99%。 收录年限截至1915年。

2016年1月7日,武汉理工大学官方发布的《关于图书馆暂停下载中国知网( CNKI )数据库的补充说明》。 图为武汉理工大学官方微博发布

另外,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覆盖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医学、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截至2022年1月20日,共收录博士学位论文48.1万余篇。 其中,241家培养单位与CNKI独家合作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涵盖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医学、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截至2022年1月20日,共收录硕士学位论文480.6万余篇。 其中,464家培育机构与CNKI独家合作。

不仅拥有庞大的数据量,检索和下载知网的便利性也得到了肯定。 洪老师表示,知网除了收录内容外,还可以对内容进行分类标注等整理加工,支持关键词、标题、作者、全文、参考文件等多种搜索方式,实现“一站式搜索”。

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 该校图书馆拟于2019年采购的“中国知网高等学校文献数据资源总库系列数据库”包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ABCDEFGHIJ相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ABCDEFGHIJ相册”等8个不同内容江苏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数据库采购( 2021年)项目单源采购公示采购需求一览表显示,该校来自知网的22个项目)数据包)。

“我是使用知网的重度依赖者。 应该有很多像我这样的人。 ”江苏省某一流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严老师(化名)说:“全校数万名学生教师在做科研、做论文。 只能继续买,不可能断了,断了怎么办? ”

“国内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几乎没有能够绕开知网。 ”据受访者称。

公开毛利率超过50%

根据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公开的2020年年度报告,同方知网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1亿元,净利润超过1.9亿元,毛利率达53.93%。 2021年上半年,同方知网主营业务收入约4.96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893万元,毛利率为51.3%。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互联网存在“低价高卖”的运营模式。 一位就职于知网山西分公司的前员工表示,知网是一个版权交易平台,通过平台划分特许权使用费,主要收益分配参与者为作者、知网、出版机构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这位前员工向新京报记者透露,凭借多年的经验,将数据库资源打包出售给学术机构的“路子”最赚钱。 他把知网的产品比作“大型超市的商品”,商品按照大致的学科分类,“用户需要什么,就去批发。 大量销售给服务大型企业、学术机构时,可以尝到甜头。 ”。

但是很多大学教职员工证明了网络中学术文章的来源是期刊文章和大学硕士论文。 论文刊登在期刊上后,期刊编辑部将获得该文章的版权,知网将与编辑部相应地从数据库中发放版权。 因此,不管一个作者被知网收录了多少文章,被点击了多少,都得不到收益,作者“一分钱都得不到”。

知网在向“顾客”支付高费用的同时,还没有向论文作者支付必要的著作权费。 据多家媒体报道,博士、硕士论文在知网上出版,作者自己最高可领取100元现金和400元面额的搜索读书卡作为稿费,而作者的论文在知网上每下载一次,平台将收取15元- 25元的费用。 据计算,100元购买的博士论文,仅下载知网就可获利十几万元。

2021年12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九旬教授赵德馨呼吁,知网擅自收录100多篇论文,向用户收费,引起舆论关注。 赵德馨说,论文收录后,不仅没拿到一分钱稿费,自己下载还需要付钱给知网。

赵德馨选择知网和簿公堂。 最终,赵德馨胜诉,其论文被下架,累计损失70多万元。 随后,中国知网发表公开说明向赵德馨教授道歉,并表示将积极与相关期刊编辑出版公司和赵德馨教授沟通,妥善处理赵德馨教授作品在知网平台持续传播的问题。 然而,到目前为止,赵德馨被下架的100多篇论文再也没有下架。

上述知网山西分公司工作的前员工向新京报记者证实,知网成为各高校不可或缺的“数据库”,主要原因是依靠独特多样的数据资源,而海量数据背后的知网成本不高。

该原员工还表示,本科生、硕博研究生要毕业,必须将论文上传知网核查,而知网作为中国唯一能够获得国家批准正式出版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电子期刊机构,在各学术机构的知名度很高。 久而久之,论文被知网收录就成了一种“认可”,越多的人上传自己的论文,构建在知网上的数据就越全面。

在这种商业模式下,同方知网逐渐成为一家年收入数十亿的公司。

一位就职于知网的销售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公司在拓展客户的过程中,承诺每次签到销售人员都会从中提取5%-10%,但近年来关于知网的争议不断,一些老用户和学术机构选择放弃知网

她讲述了最近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实际案例。 在访问用户时,用户提问了为什么每年都在涨价。 她说:“因为新增加了产品升级等增值服务,“很多情况下都无法说服用户。 其他公司的产品又便宜又好吃。 用户说选择谁呢?”

论文重新审视灰色产业链

知网另一个备受争议的地方是,其论文的核查功能衍生了“灰色产业链”。

从2011年开始,除了硕博研究生论文必须复检外,教育部还宣布本科毕业论文必须复检。 届时,作为全国最大规模的学术论文数据库检查机构,知网逐渐成为各高校的“必购清单”。

“论文审核”不仅是学生自我审核的一部分,也是学校对学生论文的抽样审核的一部分。 济南某高校毕业生表示,知网复检费用相当高,查一次需要200-300元。 普通大学为学生提供一两次免费复检机会。 如果超过的话,就必须自己付费重新检查。 “今年毕业了。 我不用网,用了威普。 6800字的本科实验论文的检查是17元。 ”

在电商平台上,不少商家以“知网”名义推出“论文审定”服务,审定价格超过百元。 电商平台截图

新京报记者在电商平台上看到,不少商家推出“论文审定”服务,大多以“知网”名义,一次查看几百元的价格。 为了顺利毕业,学生们不能一次付费复查。 费用的昂贵会给很多毕业生带来负担。 “我身边大部分研究生、本科生为了检查要花几百、上千元是顽疾。 ”姚国徽说。

实际上,这些复检服务不是知网政府提供的,费用也没有进入知网的账户。 2021年12月,知网通过其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公告》。 其中指出,知网发布、开发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一直为机构服务,且只允许对本企业的论文进行检测。 “知网从未向任何个人出售学术不端检查服务。 网上销售的知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均通过违法或侵权手段获得。 ”

知网相关负责人曾向新京报记者透露,电商平台上这些被称为“知网检察员”的服务都是“假货”。

此外,迄今为止,知网一家唯一的优势,奠定了数据库行业的“权威”地位。

知网自然成立,拥有别人难以获得的资源。 与后来者维普咨询和万方数据的数百种独家期刊相比,知网具有明显的知识产权优势,其收录的独家期刊在数量、质量上都远高于同领域其他经营者。

据多家官方媒体报道,知网在大学市场占有率为100%,其他主要市场占有率在60%以上。 知网拥有6000多万篇文献,核心期刊收率为99%。 目前,知网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经营方式和独特的市场局面,用户的长期使用习惯短期内难以打破。

上述知网前工作人员也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一家公司要想做大做强,就需要占有市场资源。” 实际上,知网已经购买了大部分期刊的版权,实现了垄断。 ”

因此,重庆市鼎圣佳程律师事务所沈博律师表示,许多高校曾因订单价格持续上涨而中断与知网的合作,但一时间,大部分高校因各种原因继续与知网合作,表明难以替代。 他解释说,知网已经成为学术创作的刚需,高校必须购买也从侧面反映了知网极强的定价权,如果无正当理由继续涨价,可能会引发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问题。

3月9日,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一司在受访记者网上评论说:“市场监管总局正在验证研究。” 针对这一问题,市场监管总局有关司局于去年12月16日回复“市场监管总局将进行验证研究”。

专家建议在数据库中定位公益属性

讨论知网模式的功过,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环境。

《南京大学学报》年担任执行主编的朱剑,在20世纪90年代末,也就是知网成立的时候,一些西方大型学术杂志出版集团已经建立了成熟的信息密集型学术杂志在线数据库平台,但在当时的中国,学术杂志是分散的,相互之间“届时学术杂志数字化需要另辟蹊径,在那样的环境下知网的建立是合适的

朱剑说,知网旁边没有现成的先例。 20多年来,知网建立的大数据库收集了具有传播价值的学术文献和期刊,进行了数字出版和传播。 放眼世界,可谓独一无二,成功改变了学术传播的基本形态,大大提高了学术传播的效率,其文献价值毋庸置疑。

但是随着中国学术的不断发展,知网模式中所隐藏的新老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 他表示:“迄今为止,知网面临的最大危机似乎是作者维权,这也是提醒知网注意的信号,继续牺牲作者利益可能面临无法承担的风险。”

因此,不少受访者表示,知网由国家政策和公共资源发展,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不应该完全定位为商业公司,更不应该以利润为导向。 “知网作为国家支持的项目发展到今天,但其定位和价值有一定的特殊性,初期并没有意识到数据的价值,但知网过度商业化利用了数据资源,与社会的期望相差甚远。 ”姚国徽说。

北京某大学教授张杨(化名)表示,为了推动构建创新型社会,降低科研负担,我国知网数据库应由国家投入更多资金作为科研公共产品,覆盖企业运营成本,不应从学者知识创新中获取高利润。

同时指出,个人研究者成果下载量和引用量可以形成积分机制,对科研人员进行奖励。 他认为,数据库应当具有半公益性质,应当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下运行,防止类似的数据库形成知识传播障碍,阻碍知识传播和创新。

对于价格机制,张杨认为,要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下举行公开听证会,在保障相关企业合理利益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信息索取成本和获取论文的门槛。

姚国徽认为,数据库应该坚持公益性。 “公益的定位并不是不收费,而是用成本来评价,或者作为公共基础资源由政府购买。 ”他指出,互联网可以寻找其他盈利模式,如国际市场的扩大、文献翻译、学术成果的输出等,提供增值服务产生收益也可以被公众接受。

除了优化和改进运营模式外,姚国徽还提出,知网可以对不同用户群体进行差异化定价,减轻用户负担。 "保护某些群体。 例如,有些老年人喜欢学习和阅读文章,不一定有机会在图书馆看,可以在家查阅电子文献。 ”

新京报记者冯琪咸运祯李梦涵

编辑陈晓舒校对吴兴发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人评论 , 人围观)